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聚急诊精英论道 筑区域救治高地 —— 山西省暨晋城市急诊医师分会2025年度年会在晋城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4 20:59:16

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省医师协会、晋城市医师协会主办,山西省人民医院与晋城市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 “山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25年度年会暨晋城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25年度年会” 在晋城市圆满落幕。本次大会汇聚省内外急诊医学领域顶尖专家,通过学术研讨、技能培训、实操演练等形式,共话急诊医学发展新路径,为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注入强劲动力。



会前奠基
分会成立启新程,基层培训筑根基



7月11日作为大会序幕日,两项重要活动为整场年会奠定坚实基础。



当日下午,晋城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成立大会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第七会议室隆重召开,山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常委会同期举行。在成立大会上,经民主选举,晋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牛东升当选为分会第一届会长。这一结果既是对牛东升教授在急诊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认可,更标志着晋城市急诊医学学科迈入规范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牛东升教授在会上表示,自己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带领晋城市急诊医学领域的同行们共同努力,致力于提升晋城市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随后,山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常务委员们围绕山西急诊医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共同规划山西急诊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7 月 11 日 13:00-18:00,晋城市卫健委 “高质量心肺复苏基层急救培训项目 ——BLS(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班”在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第六会议室同步启动。作为分会成立后的首场 “落地行动”,培训聚焦基层医护人员急需的基础急救技能,由市内急诊专家团队采用 “理论拆解 + 模拟实操” 模式,详解胸外按压深度、AED 使用时机等核心要点,18余名来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员通过 “练 - 评 - 改” 闭环训练,全部掌握规范操作并获合格证书。这场培训既是对分会 “下沉技术、夯实基层” 宗旨的快速响应,更为后续学术研讨提供了 “理论联系实践” 的基层视角。



开幕式
擘画急诊医学协同发展新蓝图



7 月 12 日上午 8:30,大会开幕式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学术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拉开了本次学术盛宴的序幕,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会长赵晓东教授、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赵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青变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中秋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善祥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磊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建军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彩军教授、山西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会长刘文操教授、晋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畅晋军教授等专家及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山西医师协会李书凯教授发来视频致辞。来自省内外的 500 余名急诊及相关专业医师代表参会,开幕式由晋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牛东升主持。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赵晓东教授发表讲话,赵晓东会长在讲话中强调,急诊事业的持续进步离不开每一位急诊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与不懈奋斗。他指出,晋城市急诊医师分会的成立为全市急诊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而山西省医师协会2025年年会的召开,正是急诊医学工作者共同探讨急诊领域前沿发展的宝贵契机。赵晓东教授坚信,在广大急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晋城市乃至全国的急诊医学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山西省医师协会会长李书凯在视频讲话中指出,急诊医学是医疗卫生体系的 “前沿阵地”,本次年会的召开恰逢全省推进急诊医学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期,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优质技术与经验向基层延伸,助力山西急诊医疗水平 “整体跃升”。



晋城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赵军在讲话中强调,晋城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将以分会成立为契机,深化与全省急诊领域的协作,“既要借势学习顶尖技术,更要输出基层实践经验”,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急诊服务。


晋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畅晋军作为承办单位代表致欢迎辞,他表示医院将以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急诊科)” 为支撑,全力保障会议顺利进行,更期待以会为媒,与全国专家共同探索急诊医学 “技术创新 + 人文关怀” 的融合路径。



主会场
锚定急诊体系建设核心议题




赵晓东(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复苏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作为国内急诊复苏领域的权威专家,赵晓东教授系统梳理了急诊复苏中心从选址布局、流程设计到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全流程规范。其提出的 “时间轴管理” 理念 —— 将患者到院至确定性治疗的关键节点拆解为 “黄金10分钟评估、30分钟干预、60分钟转运”,为各级医院建设标准化复苏中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操模板,对解决当前急诊救治 “流程碎片化” 问题具有极强指导意义。



卢中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教研协同推进急诊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卢中秋教授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学科建设为例,深入阐述 “临床救治 — 教学培训 — 科研创新”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他强调 “以临床问题反推科研方向,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能力”,尤其提到其团队通过建立 “急诊病例数据库 — 科研课题库 — 人才培养库” 联动机制,3年内推动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为地方医院突破学科发展瓶颈提供了清晰路径。



徐善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积极发挥急诊学科在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徐善祥教授结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多年实践,提出 “急诊学科是创伤救治体系的‘神经中枢’” 这一核心观点。他分享的 “创伤患者入院后‘急诊 — 手术室 —ICU’无缝转运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多学科团队(急诊、外科、影像、输血等)实时联动,使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18%,为构建区域创伤救治网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郭冬娜(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急救大平台》

郭冬娜教授聚焦 “急诊急救大平台” 建设,提出 “打破科室壁垒,实现资源集约化” 的创新思路。其设计的 “急诊急救大平台” 整合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等资源,通过统一调度中心实现 “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实时共享、急救设备动态调配、专家团队快速响应”,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 “科室各自为战、资源浪费” 的问题,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践中使平均急诊滞留时间缩短40%。



李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DRGS 背景下急诊 EICU 的管理》

李燕教授针对 DRGS 付费改革对急诊 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影响,提出 “精细化成本管控与医疗质量提升并行” 的管理策略。她详细解读了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优化 EICU 收治指征、诊疗路径及耗材使用” 的具体方法,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例,通过该模式使 EICU 平均住院日从8.6天降至6.2天,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内,为DRGS背景下急诊重症管理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马青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钙拮抗剂中毒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马青变教授作为《钙拮抗剂中毒诊治急诊专家共识》主要起草人,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她结合100余例临床病例,重点分析 “钙剂联合胰岛素救治顽固性低血压” 的用药时机与剂量调整原则,尤其强调 “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重度中毒患者死亡率(从35%降至12%),为基层医院规范中毒救治流程提供了权威指导。



陈建军(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如何提高 ECPR 上机时间》

陈建军教授聚焦ECPR(体外心肺复苏)关键技术,针对 “上机时间延迟” 这一临床痛点,分享了 “ECPR团队24小时备班机制 + 标准化上机流程”。他提到通过将上机操作拆解为 “评估 — 穿刺 — 预充 — 转机”4个步骤,每个步骤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使团队平均上机时间从28分钟缩短至15分钟,为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筑牢了时间防线。



米玉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凝血 / 纤溶指标能够告诉我们多少信息?》

米玉红教授从凝血 / 纤溶指标的基础机制入手,结合急诊常见的脓毒症、创伤、中毒等场景,系统解读了 “PT、APTT、D - 二聚体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联”。其提出的 “凝血指标‘三阶段评估法’(早期预警 — 中期监测 — 预后判断)”,帮助临床医师快速识别高风险患者,对减少急诊重症患者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危重症与感染论坛




牛东升(晋城市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助力急诊科高质量发展》

牛东升教授以晋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为例,分享信息化建设成果。他介绍的 “急诊智慧管理系统” 实现了 “患者分诊 — 诊疗操作 — 药品耗材 — 质控考核” 全流程数字化,尤其提到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 “超时未处置患者”“高风险病种” 并实时预警,使急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42分钟降至18分钟,为县级医院通过信息化提升服务效率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宋晓健(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源性休克评估与管理》

宋晓健教授深耕心源性休克救治领域,提出 “分层评估 — 精准干预 — 动态调整” 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他结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数据,指出 “通过肺动脉导管监测心输出量、肺毛细血管楔压等指标,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与机械循环支持设备(如 IABP、ECMO)的联合应用”,可使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降低22%,为复杂心血管急症救治提供了精准化方案。



翟金俊(山西省人民医院):《脓毒症集束化措施的进展》

翟金俊教授梳理了近年来脓毒症集束化措施的更新要点,重点解读2024年国际脓毒症指南中 “1 小时集束化治疗”(测量乳酸、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液体复苏等)的优化细节。他强调 “集束化措施不是‘机械执行’,而是要结合患者基础疾病、感染源等个体化调整”,其团队通过建立 “脓毒症救治路径图 + 电子提醒系统”,使措施达标率从65%提升至92%,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刘宏轩(山西白求恩医院):《CRRT 在急诊重症的应用》

刘宏轩教授聚焦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急诊重症中的应用,详细阐述 “不同模式(CVVH、CVVHD、CVVHDF)的选择依据”。他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提出 “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溶质清除需求、并发症风险” 制定CRRT 方案,尤其提到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 “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使炎症因子清除率提升30%,为急诊重症器官功能支持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



牛凯(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常用凝血药的使用》

牛凯教授针对急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系统讲解了凝血酶原复合物、氨甲环酸、维生素 K 等常用凝血药的适应症、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防范。他特别强调 “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使用氨甲环酸的‘时间窗’(伤后3小时内)”,并结合山西省人民医院数据,证实规范用药可使严重创伤患者输血需求减少25%,为基层医师合理使用凝血药提供了实用指南。



段秀卿(太钢总医院):《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段秀卿教授对比分析了舒张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差异,提出 “分类治疗、协同管理” 的策略。她指出 “舒张性心衰重点在于控制血压、改善心室舒张功能,收缩性心衰则需强化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应用”,并分享了其团队通过 “心脏超声动态评估 + 生物标志物(BNP、NT-proBNP)监测” 指导用药的经验,使心衰再住院率降低15%。



李树贵(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道出血的 MDT 诊疗》

李树贵教授以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道出血 MDT 团队为例,阐述 “急诊 — 消化内科 — 介入科 — 外科” 联合诊疗模式。他提到团队通过建立 “24 小时消化道出血MDT会诊机制”,对高危患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实现 “急诊内镜止血 — 介入栓塞 — 手术治疗” 的阶梯化处理,使再出血率从 28% 降至12%,为复杂消化道急症救治提供了高效协作范式。



刘鹏(山西省中医院):《急性心房颤动中国急诊管理指南 (2024)》

刘鹏教授作为《急性心房颤动中国急诊管理指南 (2024)》编写组成员,重点解读了指南中 “急性房颤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的时机选择”“血栓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等更新要点。他强调 “急诊处理需兼顾‘快速缓解症状’与‘预防卒中’”,尤其提到对合并心衰、心肌缺血的急性房颤患者,推荐 “静脉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 的联合用药方案,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权威依据。



成丽英(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省县域急诊病例研讨会议汇总分析》

成丽英教授汇总了山西省县域急诊典型病例,分析了基层急诊在 “创伤救治、感染控制、危重症识别” 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她提出 “通过‘省级专家下沉指导 + 县域医师进修培训 + 远程会诊支持’的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可有效提升县域急诊能力,其牵头的 “山西省县域急诊能力提升项目” 实施1年来,使县域重症患者转诊率降低30%,对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



心肺复苏与中毒论坛



郭冬娜(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与心脏骤停》

郭冬娜教授聚焦心血管药物中毒这一急诊危重症,系统分析了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等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救治要点。她分享的 “药物中毒致心脏骤停的‘解毒剂 — 生命支持’联合方案”,如钙拮抗剂中毒时 “钙剂 + 胰岛素 + ECMO” 的协同应用,显著提高了复苏成功率,为特殊类型心脏骤停救治提供了关键思路。


毕淑珍(长治市人民医院):《心肺复苏中的药物应用》

毕淑珍教授结合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详解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在心肺复苏中的使用时机与剂量调整。她强调 “药物应用需与胸外按压、电除颤等措施同步”,并通过对比研究数据指出 “肾上腺素在心脏骤停后5分钟内使用,可使自主循环恢复率提升20%”,为规范复苏操作中的药物使用提供了循证依据。


刘铮(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肺复苏的早期体外生命支持》

刘铮教授深入探讨 “早期体外生命支持(ECLS)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指征”,提出 “对传统复苏30分钟无效的可逆性病因患者(如中毒、心梗),应尽早启动 ECLS”。他分享的 “ECLS启动‘快速评估量表’”(涵盖年龄、病因、复苏时间等指标),使 ECLS 应用精准度提升40%,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


杨美震(山西省白求恩医院):《一例乙二醇中毒患者的救治体会》

杨美震教授通过分享1例乙二醇中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案例,详细阐述 “早期识别 — 解毒剂应用(乙醇 / 甲吡唑)— 血液净化” 的全程处理。案例中 “通过监测血乙二醇浓度与渗透压间隙指导血液净化时长” 的经验,为基层医师处理罕见中毒病例提供了 “从理论到实践” 的参考模板。


赵家斌(阳泉市人民医院):《毒物体内代谢转化和临床毒检发展》

赵家斌教授从毒物体内代谢的生化机制入手,介绍了临床毒检技术的最新进展(如质谱联用技术、快速检测试纸等)。他强调 “毒检结果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并指出 “床旁快速毒检可使中毒诊断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为中毒救治的精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毛崇涛(临汾市人民医院):《蜂拥而至浴血重生》

毛崇涛教授以 “蜂蜇伤致过敏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为主题,分享了群体蜂蜇伤事件的应急处置经验。他提出的 “分级救治策略”(轻症患者抗过敏治疗、重症患者血液净化 + 激素冲击),在某次群体事件中使救治成功率达98%,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急诊应对提供了实战范例。


程大鹏(运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中毒中心建设》

程大鹏教授结合运城市中心医院中毒中心建设实践,阐述了 “区域中毒救治网络” 的构建要点(如 24 小时毒理咨询热线、转诊绿色通道、毒物数据库等)。他提到中心成立3年来,累计救治各类中毒患者2300余例,区域内中毒死亡率下降25%,为地市级医院建设专业化中毒救治平台提供了可复制模式。


戴红果(临汾市中心医院):《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 (2024)》

戴红果教授解读《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 (2024)》,重点强调 “时间就是大脑”,详细说明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与时间窗。她特别提到指南中 “对醒后卒中患者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 — 灌注加权成像不匹配’评估,可适当放宽治疗时间窗” 的更新,为临床医师扩大治疗受益人群提供了依据。


刘艳辉(山西省汾阳医院):《血液灌流在中毒领域的应用》

刘艳辉教授系统介绍血液灌流在中毒救治中的应用,对比不同灌流器(活性炭、树脂)的适用范围,提出 “根据毒物分子量、脂溶性选择灌流模式及时长”。其团队总结的 “血液灌流‘3个关键时间点’”(启动时间 < 6小时、单次时长2—4小时、重复灌流指征),使重度中毒患者救治有效率提升30%。



ECPR 专场



本场聚焦ECPR实操技术,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建军教授团队主导,通过模拟演练与技术拆解,系统讲解ECPR全流程关键要点。


关于 “ECPR团队快速响应机制”,团队提出 “5分钟内完成人员集结、10分钟内完成设备准备” 的标准,通过明确 “领队(急诊医师)、穿刺组(外科医师)、设备组(护士)” 职责分工,确保紧急情况下高效协作。


在 “ECMO上机物品与准备” 环节,强调 “物品标准化摆放 + 备用清单”,如将穿刺包、预充液、监护设备等按 “使用顺序” 排列,使准备时间缩短至8分钟。


“穿刺建立与置管技巧” 部分,陈建军教授亲自演示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重点讲解 “不同体型患者(肥胖、低血压)的穿刺位点选择”,并分享 “避免血管损伤的‘退针微调法’”,显著降低新手操作并发症发生率。



创伤与动物致伤论坛




冀兵(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严重创伤病人手术时机》

冀兵教授围绕 “严重创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 这一核心问题,提出 “损伤控制性手术(DCS)” 的应用原则。他结合病例分析指出,对 “严重出血、体温不升、凝血功能障碍” 的 “致死三联征” 患者,应先采取 “简化手术 + ICU 复苏”,待生理指标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使这类患者死亡率降低25%,为复杂创伤救治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王永红(山西白求恩医院):《脑池造瘘术:急诊神经创伤新纪元》

王永红教授介绍了 “脑池造瘘术” 在急性颅脑创伤中的创新应用,对比传统去骨瓣减压术,该术式具有 “创伤小、恢复快” 的优势。他分享的30例临床数据显示,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采用脑池造瘘术,术后6个月良好预后率达62%,为神经创伤微创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乔小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创伤病人急救中的应用》

乔小东教授系统讲解损伤控制技术在胸部、腹部、骨骼等多部位严重创伤中的应用,强调 “以‘保命’为首要目标,采用临时措施控制损伤,再分期修复”。其团队应用 “腹腔填塞 + 外固定架” 等技术处理复杂创伤,使严重创伤患者急性期生存率提升18%,为基层医院掌握创伤急救核心技术提供了清晰指引。



任志永(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VSD 在犬咬伤中的应用》

任志永教授聚焦犬咬伤这一常见创伤,分享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 的应用经验。他指出,犬咬伤伤口易合并厌氧菌感染,VSD通过 “持续负压引流 + 创面封闭”,可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5天,感染率降低40%,尤其适用于大面积、深部咬伤创面,为动物致伤规范化处理提供了实用技术。



李旭(山西省人民医院):《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李旭教授详细解读了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TIG、TAT)的使用指征与剂量规范,强调 “根据伤口类型(清洁、污染、污秽)和免疫史决定用药方案”。他特别提醒 “对严重污染伤口,即使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仍需注射TIG”,并分享 “过敏体质患者的脱敏注射法”,为基层预防破伤风提供了安全用药指南。



张岩斌(长治市中医医院):《动物致伤伤口处理 - 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

张岩斌教授从 “伤口冲洗 — 清创 — 缝合 — 预防接种” 全流程讲解动物致伤处理,提出 “用肥皂水 + 流动水冲洗15分钟以上” 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他结合区域数据指出,规范处理可使动物致伤后狂犬病发生率降至0.1‰以下,并呼吁 “建立动物致伤规范化处理门诊”,提升基层处置能力。



护理专场



李瑞艳(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李瑞艳教授分享了 “急诊护理质量改进的 PDCA 循环模式”,通过建立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 — 根因分析 — 措施改进 — 效果追踪” 闭环管理,使急诊护理缺陷率下降35%。其提出的 “以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管理提供了 “可量化、可追溯” 的改进路径。


童宇平(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人文关怀铸就急诊温度》

童宇平教授聚焦急诊护理人文关怀,提出 “三米微笑、一声问候、一次搀扶” 的细节服务标准。她分享的 “急诊‘舒适化护理包’”(含暖毯、耳塞、情绪安抚卡),使患者焦虑评分降低40%,生动诠释了 “技术与人文并重” 的护理理念。


刘晋(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ECPR 敏感指标构建》

刘晋教授针对ECPR护理特点,构建了 “管路护理合格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度” 等敏感指标体系。通过 “每日指标监测 + 周分析会”,使ECPR患者护理相关并发症(如导管感染、血栓)发生率从22%降至8%,为重症护理质量管控提供了精准化工具。


昝红艳(山西省白求恩医院):《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与应用》

昝红艳教授系统讲解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设计原则,如 “时效性指标(分诊准确率)、安全性指标(给药错误率)、服务性指标(患者投诉率)”。她强调 “指标需结合医院实际动态调整”,其团队应用该体系1年来,急诊护理质量综合评分提升25%,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实用价值。


张爱莲(晋城市人民医院):《从负能到赋能》

张爱莲教授关注急诊护士职业压力管理,提出 “负能识别 — 情绪疏导 — 能力提升” 的赋能方案。通过 “每月团体辅导 + 技能竞赛 + 心理热线”,使护士职业倦怠评分下降30%,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为护理队伍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文关怀范本。


张晓琴(晋城市人民医院):《提速生命通道,打造院前急救新生态》

张晓琴教授阐述 “院前 — 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的建设思路,提出 “通过5G技术实现院前心电图、病史等信息实时传输”,使急性心梗患者门 - 球时间(D2B)缩短至58分钟。其打造的 “院前急救‘一键呼叫’系统”,有效打通了生命救治的 “最后一公里”。



青年与科研论坛



靳黎忠(太原科技大学):《AI 在医疗管理及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靳黎忠教授分享 AI 在急诊领域的创新应用,如 “AI 分诊系统通过症状识别自动匹配科室,准确率达92%”“AI 辅助病历生成,使医师文书时间减少40%”。他强调 “AI 是工具而非替代”,需与临床医师经验结合,为青年医师打开 “智慧医疗” 的应用视野。


刘磊(广东省人民医院):《如何发表高质量论文》

刘磊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从 “选题(临床问题导向)、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优先)、统计(匹配专业方法)、写作(逻辑清晰)” 四步拆解高质量论文发表要点。他特别建议青年医师 “从临床数据中挖掘创新点”,如 “某一罕见并发症的特征分析”,为科研入门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李驹波(晋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故事 "交感电风暴" 遭遇战》

李驹波教授通过讲述1例 “交感电风暴” 患者的救治故事,生动展现急诊医师的快速判断与团队协作。故事中 “从心电图特征识别病因,到联合用药(β 受体阻滞剂 + 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 的过程,为青年医师提供了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精准决策” 的职业启示。


王怡文(晋城市人民医院):《情境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王怡文教授聚焦急诊教学创新,介绍 “情境模拟教学” 的设计方法,如 “基于真实病例构建模拟场景,配备标准化病人与模拟设备”。她分享的 “急诊休克模拟课程”,通过 “演练 — 复盘 — 再演练”,使学员休克识别准确率提升50%,为临床教学提供了互动性更强的模式。


孙杰(晋城市人民医院):《AI 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孙杰教授汇报了其团队关于 “AI 预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 的研究成果,通过机器学习分析10万例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5%。该研究为 “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 提供了新工具,展示了青年医师在临床科研中的创新潜力。


吴彩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防患未然:急诊科如何早期识别脓毒症》

吴彩军教授强调 “脓毒症早期识别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提出 “结合体温、心率、意识状态等指标 + 快速SOFA评分” 的筛查方法。他分享的 “急诊脓毒症‘红黄绿’分级管理”,使脓毒症确诊时间提前6小时,为基层医院早期干预提供了简单易行的工具。



承办单位风采:晋城市人民医院的硬核支撑



作为本次大会承办方,晋城市人民医院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为核心,全程保障会议顺利进行。该院急诊科配备ECMO、智能急救平台等先进设备,2024年急诊量达12万人次,救治成功率居全省前列;其 “急诊重症党支部” 荣获 “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提升服务质量。会议期间,参会专家参观了该院智慧门诊、静馨病房等,对其 “以患者为中心” 的数字化建设与人文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共启急诊医学发展新篇



7月13日中午,大会在主会场闭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年会通过 “学术深度 + 实操强度 + 覆盖广度” 的三维呈现,为山西急诊医学发展注入新动能。晋城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表示,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建立 “专家下沉指导、基层医师进修、远程病例讨论” 常态化机制,持续推动全省急诊医学同质化发展,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版权所有:晋城市人民医院

地址:晋城市城区白水东街1666号

24小时咨询热线:0356-96559

jcsrmyyyb@126.com

048026

ICP证:晋ICP备12005875号-1 晋卫网审[2014]第0007号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