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知青岁月故事  感受榜样力量

                             郜玉太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该书共45231万字,19篇访谈稿均来自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面对面的访谈内容。这是我近年来少有的一次饱含眼泪的阅读,少有的一次情感共鸣的阅读,我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经历所感染,为他吃苦磨难拼搏奋进的精神所感染,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力量,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

        一、19691月,15岁少年习近平登上了延安插队的火车  

文化大革命发动后,我们国家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学校停课弄革命,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19661968年全国三届积压在校初高中生达1000余万人。196812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很快就在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热潮。当时有2.6万名北京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从19691月开始每隔一天就有一趟运送北京知青到延安的专列,延安地区有14个县,要安置2.6万北京知青。这是当时知识青年下乡的背景。

1969113日,15岁初中学生习近平,相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登上了即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

习近平提着一个装满书的行李箱,独自一人来到车站。北京车站,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场面隆重像是去当兵的感觉。大多数家长都到车站去送,车上车下哭成一片。

当时习近平没有流泪,也没有伤感。因为当时习近平是“黑帮子弟”,父母关在监狱里,习近平当时已被确定要送少管所,由于少管所人满为患让他等着,所以插队对他来说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火车一路向南,经过河南过黄河大桥,沿着陇海线到西安没停开到了铜川,抵达铜川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改乘带有车棚的卡车到延安,一路上颠簸和黄土飞扬,每个人都成了“土人”,终于到了延安,在延安师范教室的课桌上睡了一晚。第三天从延安到延川文安驿公社,在公社吃了白馍猪肉炖菜陕北人民最好的饭,傍晚才到了习近平下乡插队的地方——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沿途看到漫无边际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映入眼帘的是穷山僻壤,再看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这就是陕北?这就是延安?这就是要工作生活的地方?同去的人无一不心中茫然和失落。

艰苦的人生磨砺、严酷的风霜雨雪、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开始了!

    二、从一名普通知青成长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

克服刚到陕北时的孤独迷茫,不偷懒肯吃苦,在困境中磨练

大多数知青刚到陕北,面对一片荒凉的土地,面对天壤之别的农村,都没有心理准备,心里充满孤独和迷茫。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习近平来说,吃的、住的、环境、劳动等,同样难以适应。

在陕北农村,知青遇到最大的苦是生活的苦,是劳动中的苦。陕北农村缺吃少用,住的是破旧窑洞没有电灯,没有柴烧,贫瘠的黄土高坡土地,粮产低农活重,困难可想而知。

先说跳蚤,陕北农村住窑洞,家畜家禽多,卫生条件差,当时知青6个人睡一通铺,没条件洗澡,跳蚤很多,咬的满腿疙瘩。

生活上,刚到陕北是派饭,老乡做最好的饭给他们吃,后来知青自己做,糠团子玉米团子高粱面是主食,油水少,习近平插队7年只吃过一顿大米饭还是老乡送的。担水还得到山沟里去挑,没菜吃就向老乡要点酸菜,没柴烧就自己砍柴拾柴,有时饭做了一半没柴了,只好夹生吃。

劳动方面,要打坝、拉土、耕地、挑粪、播种、锄地等,城市孩子刚到农村,年纪小力气不足,这些地里活根本干不动,也不会干,都是老百姓手把手教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中的苦,对于习近平来说,精神上的痛苦更大。父亲习仲勋(受迫害前是国务院副总理)当时还关在监狱里,命运未卜,母亲也受审查挨批斗,自己和兄弟姐妹们戴着“黑帮子弟”帽子,这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来说,沉重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陕北老乡帮助下,习近平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不怕吃苦,努力坚持,努力适应,自强不息,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环境,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很快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感情,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陕北老百姓相当淳朴实在,把知青当作“中央来的”、“毛主席身边的人”,生活中无私照顾他们、接纳他们、厚待他们,真正把知青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袜子破了老乡缝,一根柴一碗酸菜都是老乡给,习近平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交往中,没有感到歧视,感到了尊重,感到了信任,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最困难时期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保护了他,习近平在内心中已经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家。 1993年、2015年习近平曾两次回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他能喊出每个乡亲们的名字,还记得所住的窑洞,和乡亲有拉不完的家常,确实让人感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说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入了党并当选为梁家河大队支书,为老百姓办实事

1970年开始,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征兵、推荐上大学,很多人回城了,习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走不了。看着同伴们都走了,他没有后悔、没有抱怨,反而思想上坚定了扎根农村干事的想法。事实上从到梁家河村后,他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每次都因为家庭问题没有被批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和灰心,初心不改,依然是那么吃苦、磨练、干事,积极参与村班子各项工作。对他的表现和成绩,乡党委县党委都看在眼里,在组织的帮助下,1974年元月习近平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因为他正直公道、肯干事敢担当、群众基础好,当年被村民选为了大队支书。

当了村书记,习近平发自内心给村里做事,一心只想改变梁家河村的面貌。村里交通不便,他带领群众修道路;缺水缺电,他带领村民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农村发展慢,温饱得不到保障,他领导大家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缝纫店等。

特别是大搞沼气一事,他自己亲历亲为,怎么调水泥,怎么防砂眼,怎么防漏气,他样样在行。利用沼气煮饭、照明,大大地解决了老百姓实际问题,当时还受到延川县报纸宣传表扬。

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一意在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只要村民需要的他都要去办,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上奋进。习近平曾经说过“陕北七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近平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在插队的七年中,习近平从来没忘记读书和思考

        知青平时的业余生活较简单,劳动回来听收音机、聊天、唱唱歌,再就是看书,窑洞里、睡铺上到处都堆放着书。

同舍知青回忆:“晚上习近平点上煤油灯,怕影响我睡觉,就把灯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看得非常晚,有时候,半夜醒来发现他还在看书”。

陕北七年,习近平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他读的书,无论数量上还是涉及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有历史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学作品、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理论素养,这些年习主席讲话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这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与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学习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四、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经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力量,感受到了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敢担当的榜样力量。

要永葆艰苦奋斗品质,努力磨练和拼搏

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识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作为青年人要永葆艰苦奋斗品质,要志存高远,受点艰苦、曲折和磨练没什么,低潮中不能沉沦,不要整天抱怨命运不公,要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中的磨练和练达是人生的财富。

要树立苦干实干作风,做点好事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经历提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苦干实干,都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要立足岗位,苦干实干,踏实工作,为人民做实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真正做点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实事。

要培育爱民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厚道质朴的人格,培育了习总书记崇高的爱民为民情怀,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总书记的知青故事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贴近人民,都要首先想到百姓的冷暖和甘苦,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才能接地气。要一身清气干工作,廉洁正气做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追求、坚定人生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养成勤奋好学精神,善于读书思考

习总书记的知青故事,启发和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多思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尤其是青年时期养成读书习惯和思考能力,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一生受益。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读书学习,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17-11-20

版权所有 晋城市人民医院 E-mail:jcsrmyyyb@126.com
电话:(工作时间) 0356-2065201 (非工作时间)0356-2024091 传真:0356-2065201 邮编:048026 地址:晋城市城区白水东街1666号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12005875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13号 晋卫网审[2014]第0007号